2010/07/07
献给所有70后阿迷和我自己
球迷和他们所支持的球队关系大约就像一对怨偶吧,彼此爱恨交错,欢乐与苦涩纠缠,这个世界有多少阿迷是因为蓝白军团水银泄地般的进攻,老马的王者风范,雷动多的飘逸,里克尔梅的优雅而喜欢阿根廷的,这正如同一对恋人因为彼此身上散发的美而坠入爱河。从此,一段欢爱与痛苦,愉悦与纠结的旅程就已经book下了。
所有的阿根廷人和阿迷都永生不忘,86,90老马给大家带来的颤悚,狂喜,梦幻……还有94老马被禁赛后的剧痛,这种体验可以和任何世间的男欢女爱所带来的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穿行的高峰体验相比。
一个曾经纠结了一个decade的爱侣,在过去的这20多年,换个更精确的说法是过去的这6个世界杯的时光隧道的坐标中,老马就是那把尺子,每个从90世界杯开始看球的70后内心隐隐都希望老马梦圆南非,这也是这帮而近中年的或父亲,或丈夫,或还有梦想,或早已向现实妥协的老男人们的梦,这个梦最后破了……
梦中人白发归来时,阿根廷人和全世界阿迷耳边想起的是那首memory……
梦中人终将远去,memory依旧灿烂。
2010/05/28
比自杀更悲哀的
这让人想到中国的矿难,我想所有矿工都知道在天朝做一个矿工可怕的风险,可是他们还是愿意接受这个把头系在裤腰带上的工作,没有人强迫他们,他们没有精神病,也不傻,他们选择当矿工仅仅还是因为这个可能随时没命的工作还是比不做这个的境遇要好,很难想象不做矿工他们是什么样的境遇,或许眼睁睁看着家里病重的亲人没钱医病病死,或许村里可怜的庄稼收成还是的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挨饿,或许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被拆迁逼得自焚……
跳了这么多人,没听说富士康有职工大规模辞职,我相信那些继续留在富士康的工人们有他们的理由相信留在那里比离开“更美好”,就像我相信那些选择自杀的工人们有他们的理由相信那个自由落体后的世界比他们枯燥的厂房“更美好”。
本质上,这是个没有最悲惨,只有相对不悲惨的世界,农民们,矿工们,富士康的工人们,他们没有选择美好的自由,他们只有选择少一点压榨少一点摧残的自由,他们只有选择绝望的自由,哪怕是自由得时刻有人在崩溃的边缘,哪怕是绝望得天天有人跳楼。
2010/05/25
为富士康不平让我们也为中国的富翁,贪官和二奶鸣不平
然后看到林林总总的讨伐中国”血汗工厂“的文章。
血汗工厂当然要讨伐,可是在一个自由主义者看来,任何成年人都有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自由,
这应该是约翰洛克所说的天赋人权之一,生命权的一部分(选择生存的自由的潜台词就是也有结束生命的自由)。
拿自杀来说事,即使从常识的角度来看,都可笑得很。
如果在天朝的百万富翁中,中国的贪官(其实就是所有官员)中,中国的二奶人群中,
做个自杀率的调查,看看会不会比富士康的自杀率高?
如果自杀率比富士康高(这几乎是肯定的对于11例自杀发生在60万人的工厂),那我们是不是该大声疾呼
中国血汗富翁,中国血汗贪官,中国血汗二奶?
劳动法的完善和执行,独立工会的建立,双规制的工资,城乡二元体制......
这上边随便哪一条在我看来,都是比自杀更需要去关注去疾呼,并真正对改变中国血汗工厂能有点实质意义
2010/05/24
商业化反极权写作──再论韩寒与李承鹏
看了许知远先生的{庸众的胜利},深以为然。
如果用一个词来define韩寒和李承鹏的写作风格,我以为没有比“商业化的反极权写作”更恰当的了:
1.商业化和反极权并不矛盾,在极权社会下,嘲讽权力的文字必然是稀缺资源,稀缺资源在市场上有最大价值,必然吸引眼球,更何况在在无数屁民充满怨气的天朝,这样的麻辣文字能获得最大的市场,全球第一点击率的博客就是明证。
2.人们想到反极权必然会想到:勇气,反抗,镇压,封杀等字眼。可是这种写作是商业化的就决定了他们必然不会越雷池一步,他们从来不试图揭示极权本质,从来不试图揭露天朝的制度性缺陷,他们总是在打擦边球,他们编织一个又一个精巧的玩笑嘲笑当政者,地方官员,或者泛泛而谈其他媒体已报道过的不公,他们从不提供某种精神或者思想维度的言论,他们只是向天朝广大的意淫反极权的屁民贩卖“爽一把拉到“的方便面。
3.他们文章永远关注的是天朝时事热点:足球,奥运,贪污,世博,拆迁……他们的笔尖永远不会指向人性,不会指向本质。几乎可以肯定,如果有一天,天朝的民主化进程完成,他们会马上转向,因为民主社会里,这样嘲讽权力的文字,比比皆是,根本难以吸引大众的注意。
4.这样的写作是消费文化泛滥同时又是极权体制的天朝所孕育的怪胎,在纯粹的极权体系下,比如北韩是不会有这样的写作,因为压根无法发表;在纯粹的消费文化社会,比如美国,也许会有这样的写作,但绝对不会成为畅销书冠军或是博客点击率冠军。举个例子,普通美国老百姓有几人知道乔姆斯基呢?(乔姆斯基是批评美国最有分量知识分子)
2010/05/21
本质上来看,人类是偷懒的动物
为了逃避对世界和人生本原性问题的思索,他们捏造了神的谎言,这个谎言就是宗教;
为了应对复杂的千奇百怪的人类行为,他们捏造了一套简单的行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成了道德;
为了逃避复杂的光怪陆离的两性及同性关系,他们捏造了一个男女一对一最美好的谎言,这个谎言就是爱情;
为了逃避繁重的生产劳动,他们发明了更有效更轻松生产和生活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科技。
在我看来,只有最后这一项,是人类不走捷径老老实实的发明,基于这个原因,在这个世间科学是比前面几项更堪信赖的东西。
一个反极权愤青──袁腾飞批判
“中国历史教科书纯粹胡说八道”、
“ 1966年至1976年中国的10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甚至在人类一万八千年文明史上都是最黑暗的10年,能跟它勉强媲美的是,斯大林的俄国和希特勒的德国”
“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是中国的靖国神社”等 等
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麻辣句子出自最近异常火爆的号称“有史以来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的课堂上。你会发现你很难反驳这些论断,比如你要反驳 “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是中国的靖国神社”你可以列一大堆2者不同的地方,但是还是很难驳倒,正如同我可以声称“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是中国的华盛顿纪念碑”一样,逻辑上你也难以驳倒。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这就是个纯粹的价值判断。在形式上,袁腾飞的语言运用和他所反对的毛泽东语言风格很类似,比如典型毛式句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呀就是好,就是好。几个“好”字基本上拒绝了一切争辩和探讨的可能性。
袁以追求历史真相,斥责极权的面目示人,但他的思维方式上和他所反对的极权体制如出一辙,这就是一种标签化的思维,一种不白即黑,非此即彼,非善即恶的思维,在这种思维下,你所要做的就是把你评判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贴上是或非,善或者恶的标签,在贴上标签之后,一切深入的讨论,一切独立的思考和判断都不需要了。难道不是吗?希特勒,斯大林,毛泽东贴上专制魔王的标签后,还有人会思考殖民地的独立与兴起和希特勒发动二战的关系么?还有人会思考毛的游击战对军事理论的贡献么?把盟军和轴心国的战争贴上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的标签?那些有“良知”的人们怎么面对像卡廷惨案,像盟军的德雷斯顿大轰炸这样的盟军罪行?
袁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并揭示了历史的真相,没有勇气做不到这一点,但是在他这些讲课背后所贯穿的逻辑和历史观让我认为他也是又一个被极权思维吞没的人,他和他所反对的极权体系一样,已经习惯于一套以充满感情色彩,价值判断,民粹主义的语言,唯一不同的是在所有立场上,他站在了极权的反面,无疑在愤青无处不在的网上,这套语言是最容易流行和得到赞扬或者得到最多的唾骂。爱国愤青骂他骂的很多,而民主愤青都是他的铁杆拥趸。
在我看来,爱国愤青和民主愤青都是一类人,都是一类无法也不愿意去理解这个世界复杂性的人,把他们所攻击所骂的对象对调一下,你会发现他们完全没什么不同,这样的老师上的历史课,我也不认为比TG的历史老师好多少,其实也是洗脑,另一种形式的洗脑,那些被洗脑者会很有道德优越感的以极权反对者自居,可是他们如果成功,他们必然建立的是另一种极权,因为他们的思维和极权者本来就是同构的。
2010/05/13
金钱,果子与路
不过有人会说,有了钱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不错,可是这不意味着你喜欢钱,你喜欢的还是用钱去买的那个东西。
这就好比一个人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在树上去摘一个桃子,这个人大约会说他喜欢桃子,但不会傻到说他喜欢路。
而在这个世间,人们大约都要忘记想要去摘什么样的果子,每个人都只是想着先上路再说。这听起来多么熟悉,就像每天在你耳边响起的“先挣到钱再说”。
人世间的值得去追求给人快乐的万事万物,正如同有不同的果子,有的可能你要走很远的路才会摘到,有的可能就在你身边,触手可及。正如同,有的追求可能并不需要多少钱,你就可以很快的体验到它带给你的快乐,比如阅读,比如画画,比如音乐,有的追求可能需要挣更多的钱才能达到,比如环游世界,比如赛车,甚至登月。
所以,比先上路更重要的是弄清楚你想要什么样的果子,也许,你喜欢的果子已经就在你身边……人的悲剧有2种,一种是一辈子都在奔波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果子是什么,另一种是奔波了很久摘到的果子不是自己想要的。
“先上路再说”,这可能是世间最大的集体无意识了。
2010/05/03
从另一个角度看校园行凶案后的新闻封锁
统一稿件的惯用手段。
这 毫不奇怪,对信息的过滤和封锁从来就是天朝的国策之一,更何况这次事件发生在SB会敏感时期。
从天朝政府的角度来说,地方政府的对策其实也是上头 的对策。
但是,从 纯粹的犯罪学角度来看,我赞同对这件事的新闻封锁,但是不应该封锁受害者家人。
对凶手来说,大规模的媒体覆盖,能让潜在的行凶者马上意识到行凶能 很快得到更大的满足 感,而这能诱发更多的copycat案件,短时间内连续5起这样的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一个普遍充满怨气和戾气的社会,这种反面的示范效应 实在可怕得很。
2010/04/29
我所理解的剩女问题
很多人在谈论剩女问题,我也凑个热闹,我大约是同意这个观点的:这个世界剩女的质量和数量都远高于剩男,我能想到以下原因:
1)女人对婚姻比男人更critical,所以相当一部分剩女剩的原因并非个人条件
2)对男人来说,成家立业还是立业成家,似乎家和事业相关很大,所以大约有个所谓的事业,男人就都成家了,门槛较低。
3)平均来说,男人抗寂寞的能力似乎要低于女性,好像看过文章,一般来说人群里面女性性冷淡的比例都很高,而男人则很少听 说。
4)如果品质和质量包括受教育程度,学历等,那么这些本身就是导致错过婚姻的不利因素,也就是说,剩女的高品质本身就是导致 其剩的原因。传统观念上,女生会选择受教育程度或学历更高的男生,无疑,如果女生已经受很好教育或是高学历,选择范围明显
很小。而受过较好教育和高学历男生可以在所有低于自己的女生中寻找,导致这样的男生“剩”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5)生殖角度来说,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进入“剩”阶段,一个超过30岁的女生生理上已经被认为不利于妊娠,被称为剩女,而社会 很少称呼一个30岁的男人为剩男。
这个问题对于女生最吊诡的在于,追求高素质,良好素养本身是为了提高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竞争力,可是这种追求导致的结果是可 供其选择男人的范围减小。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优质剩女在婚姻市场上是精雕细琢的奢侈品,而且是缺乏实用性的奢侈品(生殖力下降),如同世间任何奢侈品 一样,能驻足奢侈品的人群是少数的,在能光顾奢侈品的少数人群里面,早前已经拥有了廉价替代品的人又是多数。这个道理很简
单,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明确的知道自己想拥有一件奢侈品,人们总是从经济不宽裕的时候开始拥有廉价替代品。和真正市场不同的 是,你没法同时拥有廉价替代品和奢侈品,对于优质剩女,他们的选择有2种:
1)扔掉廉价替代品的能消费奢侈品的人
2)一开始就决定要拥有一件奢侈品而为此一直等待的人
假设有个理想人群一共1000人,设定一些前提条件以便于做计量分析,个人素质有无数方面,为了便于分析,只考虑教育程度。设定的条件如下:
1.男女平等,同一年龄群受教育程度相当
2.20-30大学时期,恋爱结婚率50%
3.30-40岁, 恋爱结婚率60%
4.40岁以上,恋爱结婚率80%
5.假定剩女只愿意找年纪受教育程度和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的男性,但是年纪大于自己不超过20岁
6.剩男只愿意找年纪受教育程度低于自己并在法定婚龄的女性
7.在30-以上每个年龄群受研究生教育的比例都是20%。
1000人中
1-20岁 20%20-30岁 30% 150男人,150女人,75单身男人,75单身女人
30-40岁 30% 150男人,150女人,60单身男人,60单身女人
40-50岁 10% 50男人,50女人,10单身男人,10单身女人
50岁以上 10% 10单身男人,10单身女人
先看20s岁女生, 不考虑教育程度因素,能选择范围75+60+10=146人,考虑教育程度(假设她是本科或者研究生),能选择范围15+12+2=29人
再看20s岁男生, 不考虑教育程度因素,能选择范围75人,考虑教育程度(假设他是本科或者研究生),能选择范围75-15=60人
再分析40岁剩女,不考虑教育程度因素,能选择范围10+10=20,考虑教育程度,能选择范围2+2=4人
再看30岁剩男(假定他受研究生教育),分析30岁剩男,不考虑教育程度因素,能选择范围75,考虑教育程度,能选择范围75-15=60人
再分析40岁剩男(假定他受研究生教育),不考虑教育程度因素,能选择范围75+60=135,考虑教育程度,能选择范围60+60-12=108人

做成图,我们不难理解剩女产生的原因。
这个图最核心的2点是:
1.在所研究的年龄范围内,女人可选择范围随年纪增长下降,而男人则相反
2.考虑教育因素后,对男人可选择范围影响不大,但是导致女人可选择范围显著下降。这就解释了现实中何以受教育颇高的灭绝师太或是才女反而容易成为剩女。
2010/04/23
那些被消费的感动
感动有2种,大款地震捐款后的深情告白属于被自己感动,晚会上小民消费灾区人民的悲惨故事后泪水涟涟属于被别人感动。就像大款可以嫖几万元包夜的大学妹,小民只嫖得起几百元一夜的站街妹,天朝无数奢侈消费活动都是这样:有属于大款的高端消费,也有属于小民的低端消费。
在天朝,基本上任何天灾过后,也是感动供应充足,过量,甚至成灾的时候,大款们撒欢的捐款被自己感动,赈灾晚会上CCAV的主持人撒欢甚至变态的暴露灾区悲惨故事向屁民们派送感动。这种情形甚至能让你联想到{唐伯虎点秋香}上华安为了被华府雇佣不惜自残和另一个人比赛谁惨的故事,所以,灾区死难者其实和小强也没什么区别,不过是华安手上的感动道具罢了。
谁说真情无价,感动无价,天朝媒体上随处可见的捐款排行榜明确的告诉我们,感动也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如果感动不是用金钱的价值来衡量,那么一个把自己月收入一半捐出的屁民是远远比一个捐了百万但是月入就上千万的大款更让人感动的,而事实上,屁民是永远上不了感动排行榜的。
还有一种感动我没有说,因为我不太确定这种感动是否属于心理正常人类的情感。那就是被我党被我政府感动,众所周知,我党我政府一向擅于让屁民不敢动但是感动,电视上,某屁民饱含深情地说:我被党和政府感动了,确实,他是“被”感动了。
2010/03/23
谁是20世纪最大的环保破坏者──献给环保主义者们
所以列下来,20世纪最大的环保破坏者依次是:
福特
美国政府
运通公司
爱因斯坦
爱迪生
美国宪法
为了保护环境,为了人类生存,建议环境保护者们向他们宣战!!
谁是20世纪贡献最大的环保主义者──献给环保主义者们
毫无疑问,一个只有1亿人的地球和一个有70亿人的地球环境负担是有天壤之别的。
所以,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从对环境的实际保护效果上来看,对环境保护贡献最大的人必然是对人口减少贡献最大的人:
希特勒:发动的二战导致全世界9000万人左右人口减少。
毛泽东:解放战争,建国后历次革命运动,朝鲜战争加起来数千万?
考虑毛泽东还必须考虑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人口减少。
另外考虑人口减少的环境保护效果还必须减去由于发动战争导致的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消耗影响,即使这样,这些也不足以抵消由于人口剧烈减少对环境保护带来的实际效果。
基于他们对环境保护做出的卓越贡献,建议环保主义者们每年在世界环保日纪念希特勒和毛泽东。
2010/03/21
一场关于利己主义的讨论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漫谈
其实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再符合逻辑不过了。简单的说,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就是屈服和顺从的基因决定的。我们可以想象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屈服和顺从的基因和反抗的基因共同存在于远古人身上的,在生存竞争中,反抗基因占优势的个体,常常由于不顺从被杀掉,而屈服和顺从基因主导的个体由于能委屈求全得以存活下来,并把屈服和顺从的基因一代一代传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之所以活着都是拜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所赐。人们习惯认为Being kind to伤害你的人很“贱”,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贱人。
从人性本身来看,人都在自觉或是不自觉的追求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和心理的最大comfortable。从这一点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这样的:人在面对无可避免的痛苦,折磨或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的时候,人会倾向于justify这种痛苦,折磨或是所付出的代价。被绑票者所受的伤害折磨是无可挽回的付出,对于被绑票者来说,justify这种付出的方式就是承认绑票的合理性。听起来熟悉吗?记得弗洛伊德的名句吧:当人不得不承受某种痛苦,那么他(她)可能就会爱上这种痛苦。从人性的角度考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你会发现它存在于我们生活,政治,情感的方方面面。
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角度看{肖申克的救赎},Red所说的Institutionalize的心理机制和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一样的,justify被囚禁的事实,就意味着像Red和图书室老头Brooks那样被institutionalize,在Andy出现之前,其实他们在监狱里生活的很好。我知道无数人为Andy的对希望的永不放弃和智慧以及最终的逃脱而击节叫好。但是只要你理性的想一下,Andy的逃脱完全是个miracle,任何一个环节出一丁点纰漏他早就被发现了,而miracle就意味着永远是小概率事件。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假如Andy对监狱所有人都成功洗脑(显然Red是被他成功洗脑的人),每人都自己计划一个自己的逃脱计划,最终逃脱的比例会有多大?我认为所有把这部片子看作励志片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大约都会被Andy这种人洗脑,如果我能选择,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做Brooks,虽然他最后结局不好(同样是小概率事件),但是这样的选择是最有可能活得最好和利益最大化的,而且就监狱环境里面而言,我看不出有谁比Brooks活得更快乐。
此外,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我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上会有任何持久亲情,友情,爱情。举个例子,为什么相处长的一对恋人(或是夫妇)比相处短的一对恋人当彼此发生矛盾的时候(假设发生的是完全性质相同的矛盾)更不容易分手?最合乎逻辑的解释当然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相处长的恋人或者夫妇,彼此的更多的时间,精力物质的付出使得他们更有incentive去justify或是维护他们的感情相对于相处短的恋人来说。这同样可以解释婚姻或是恋爱的双方中付出更多的一方更难接受分手。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的苦情,苦恋背后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驱动,而这种“苦”本身又进一步让深陷其中的人更难自拔。
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世界甚至不会有宗教。宗教长久以来让我迷惑的一点是这个世界上无论哪一种宗教都有复杂繁琐的仪式,修行。如果宗教只和信仰有关,那么有相信这个心理体验就够了?何以需要这么多形式上,时间上,精力上的付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可以完美的解释这一点,这些形式上的复杂和长久的苦修对于信徒而言都是付出的代价,justify这种代价的结果就是justify信徒对这个宗教的信仰,所以这个世界上无论多stupid的信仰,只要信徒已经搭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去,他总会继续信下去。
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甚至不会有极权社会,有大部分人民的顺从和屈服是极权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从极权社会的建立来看,如果一个极权国家建立过程中所付出的生命成本和时间成本更大的话,那么民众心理面justify或者说认可这个极权体制的愿望更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解释极权体制在中国长期稳固而在东欧却早早垮台──众说周知,近代中国血与火几十年所付出的代价不是东欧国家所可比的。
2010/03/11
一件不需要太多理性或者逻辑去做的事
中午和同事吃饭的时候,大家在讨论大龄青年对象问题,从种种理性逻辑的角度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我觉得大家讲的都极其有道理,但是又觉得有点什么不对劲。
其实从理性上来说,2个不相识的人相爱(姑且承认这个世界有相爱这回事),彼此承诺,费劲去想办法生活在一起,从此让2个互不关联的家庭搅合联系在了一起,这本身就是多么多么不可能发生的事,这件事本身就透着没有逻辑,没有理性。
当然一个人也可以有理性或者有逻辑的像做一个project一样去运作这件事:
1)目标对象标准设定:贤惠,容貌姣好,能理财,无生殖缺陷,在最佳生殖年龄之内,空间上的易得性……
2) 按照标准从所认识的异性中去screen,打分以后选定几个最高分的candidates
3)制定接近目标人群策略:托人相亲,主动邀约,制造偶然相遇的机会。
4)基于主观推测的目标品质和目标的实际品质可能出现的差异,只进攻一个candidate无疑是效率低下而且risky,所以普遍撒网是更符合效率原则的选择。
5) 建立评价多目标的反馈评价体系。
6)根据评价确定几个重点目标,直至确定唯一的最后目标
7)将来自家庭,朋友的意见纳入评价体系。
8)说服目标同居,模拟真实状态,做出最终决定
我不知道有人会这样去泡妞么?反正我不会。
如果这个世界还有一件事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感情而不是思考和逻辑去做,那就是相爱这回事了。
2010/03/08
被国家包养最舒服
重庆女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当公务员跳楼自杀
这个新闻没什么问题,但就像背景错了。这个女孩的问题是太out了。
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就像突然发现了人生这么多的可能性,对那种一张报纸一杯茶
的公务员工作BS是正常的。
折腾了这么些年,天真的年轻人们终于发现,写文章被和谐了,创业办公司被行业垄断大佬搞死了,去外企发现薪酬本土化了,党国的当上了这么多后,终于发现还是被国家包养最舒服。
如果说当年因为抵制过组织生活,抵制洗脑,而BS公务员职业有捍卫人的消极自由的意味,那么当今的考公务员热绝对是天朝人的积极自由。
2010/03/02
正义是个啥玩意
既然是价值取向,就是变化的,相对的,看到那些标榜永恒正义,绝对正义的说法我就想冷笑。价值取向如何变化实际上取决多数人利益的取舍,换句话说,人类利益之外,正义并不存在。你能告诉我火星土著A大战冥王星土著B,哪边是正义一方吗?如果战场不在地球。如同[潜伏]里的那句台词:桌上放着两根金条:哪一根高尚,哪一根龌龊?
举个例子,就现代人的正义观来看,希特勒是个千夫所指的杀人恶魔,而成吉思汗是个伟大的征服者。而比较希特勒同学和思汗同学做过的事,你就知道成吉思汗其实远比希特勒残忍得多,蒙古铁骑往往在攻陷一座城池后,屠杀这个城市所有的男女老幼,甚至屠杀婴儿的纪录也有明确记载。如果正义是永恒不变价值,何以更残忍的杀人魔王成了伟大的征服者?现代人的正义观说白了实际上就是曾经与希特勒开战并战胜之的人们的价值观,对于遥远古代的成吉思汗,利益太远,骂他对大家也没啥好处,就被放了一马。假设有个外星人,看希特勒和这个世界为敌,就像我看一群地上一窝蚂蚁,突然发癫开始攻击周围蚁群,周围蚁群最后联合起来,把发癫的蚂蚁咬死了,作为我会觉得很有趣,但不会傻逼到说周围蚁群发动正义战争消灭邪恶发癫蚂蚁。外星人gg也一样,如果你问他你觉得希特勒或者罗斯福谁更正义,谁更邪恶?他会不耐烦的对你说,你们傻逼地球人谁正义干我屁事阿。
反主流价值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后果之一就是被骂成X奸,特别在价值判断挂帅的天朝,X奸就是汉奸,大家聚在一起骂汉奸是天朝经久不衰,男女老少都乐此不疲的群众性娱乐项目。比如著名的民国帅哥汪精卫同学就是超人气靶子。只是,天朝人这种骂死人,鞭尸似的正义快感实在让我怀疑。举个例子,按照天朝正义观,汉奸的定义是投降入侵自己族群的敌人的人。那么天朝历史上,那些被天朝征服,年年纳贡的小国国君都是X奸,比如向天朝臣服的高丽国王可以叫做高丽奸,向天朝臣服过的越南国王叫做越奸,年年向北纳贡的南宋皇帝,他们也个个是汉奸,奇怪的是,从来没有人叫他们这个奸,那个奸。其实做汉奸是个对智商要求很高的行当,一定要有足够把握判断肯定亡国,才能出头,否则有得一打,或者有帮手来打,就贸然出头做汉奸,必然就要被全国人民唾沫淹没。小汪是个不缺乏勇气的人,从当年孤身刺杀清王爷就看得出来,可是智商差点,运气背点:如果美国没参战,苏军腾不出手入东北,老蒋老毛的军队都打光了,小日本占领中国了,因为汪精卫的投降政策,中国少死上千万人,小汪早就成比岳飞还牛逼的民族英雄了,杯具阿。
有句很傻逼的话叫做,英雄从来就是孤独的,这句话能让我喷饭,被称作英雄的人,从来都是紧靠主流价值观,舔大众菊花的人,说他们孤独,他们都想坟墓里跳出来和你急。在这个世界上,英雄从来都是站在多数人价值立场上反抗强权的人,人民没有和他站在一起,不是价值观问题,而是勇气问题,英雄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勇气,只不过他的勇气还没大到能反抗主流价值观。
人类历史上并不缺少英雄,但是不尿强权,不尿多数人价值观,自绝于政府,自绝于人民的反正义人士确实少,你要找这种人,就得从被人民唾骂,被强权迫害,并推到在地,踩上十万只脚的人里面去找。
举个例子吧,萨德侯爵在我眼中算是个反正义人士。
2010/02/28
洗脑游戏
洗脑的结果有2种,一种叫成功,一种叫失败,后一种有个别名叫分手。
成功者有2类:
一类是真傻:真的相信了那个亲爱的就是她(他)的唯一,他生命中的constant.
另一类是装傻:让对方相信自己已经把她(他)当作生命中的唯一。
一个真傻的碰到个装傻的最后常常演变成杯具;
2个装傻的遇到一起常常是洗具或是闹剧;
当2个真傻的相遇才能演出幸福剧。
有happy ending的爱情常常是2个真正傻子的游戏。
2010/02/24
去天朝驻纽约衙门办事有感
今天的经历也不例外。来美国后第一次去天朝驻纽约领事馆办点事。
额的妈呀,一进领事馆大门,满眼的亲切而熟悉的天朝衙门景致:混乱,拥挤,吵闹,衙门人的大爷嘴脸......
对于驻外领使馆这种机构,基本上都演变成了不受控制的官僚系统怪物,本来就缺少监管的天朝衙门,在海外更是可以肆无忌惮,
没有媒体监督,办事的中国人办完事就了当,没精力也没incentive去complain,所以我去过的天朝海外衙门,都一个德行,一副大爷嘴脸。
对于和衙门打交道,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一种被抢劫的过程,只是这种抢劫是合法的抢劫,衙门总是花样繁多的不放过任何抢劫屁民的机会,比如你办个证,正常费用就是常规抢劫费,要加快你就得再被抢劫一笔,要是当天就想取证,还得加一笔加急抢劫费。最让人气不过的是明明你被抢劫了,你最后还满脸堆笑的对着抢劫你的人说:谢谢!这个世界就是荒谬的很,你被小偷偷了50元钱,可能够你郁闷好几天,可是被衙门一下抢劫几十上百,有的人可能还心怀感激。所以每次看到电视上,有人说感谢X,感谢政府,我就想呕吐。
这种经历,让我更容易理解那句话:政府的存在是自由最大的敌人。权力必然被寻租,膨胀的权力必然导致膨胀的权力寻租,每一个公章,每一个衙门表格基本上就是一把抢劫犯抵在你头上黑洞洞的枪,政府的本质就是一个合法的抢劫团伙,无论是极权政府还是民主政府,举个民主政府最近的抢劫例子:去年的经济危机对华尔街的bailout本质上就是政府对大众的抢劫去接济一小撮但是对政府利益重大的一帮人。有人认为法律高于一切,这一点我并不赞同,法的存在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由,财产,和平等,后者才是先于法律的,而现实是,政府的权力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的触角也延伸到方方面面,每一个现代人,户籍,婚姻,房屋买卖,旅行,迁徙都面临在法律保障下的权力的介入,每一次介入就多一次抢劫和多一次像我这样的屁民感到沮丧的机会。我很怀疑,作为一个现代人,在自由的层面上比古人是更好还是更不好,因为毕竟古代哪怕皇权社会,权力的触角还没延伸到方方面面。
西方的衙门要虚伪一点,知道劫的是你的钱,至少面对被打劫的屁民,他们还是彬彬有礼......
出了衙门,看到曼哈顿的大街上走过的各色美女,才让被劫的心稍微舒服一点......
由此我想到,要安抚广大屁民,最好以后衙门全部招妙龄女郎,或者潘安级的帅哥办公好了,女劫匪全部穿比基尼站柜台,跪姿服务男屁民,估摸着今天如果我遇到这样的女劫匪,而不是我不幸碰到的那个一年妊娠斑,面具脸的大嫂,会让我心里平衡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