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谈艺.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谈艺. Show all posts

2009/07/01

记录生活,简约之美----向K-7和M3/4系统致敬


当人们热衷于上一个另一个大光圈和大个头的镜头;当放眼望去满眼的小黑小白可是一点也不小;当人们从硕大的摄影包拿出硕大的机器而只不过为了抢拍自己女儿的笑容,当然,相机拿出来的时候,那个笑容已经消失了。每当看到这些,我就知道摄影已经异化了,尽管使用异化这个词有点装B的嫌疑。
我常常在想,我们为什么要拍片,就像一个登山者总是会被问,你为什么要爬山,他会很哲学的回答:因为山在那里。同样,我也可以很不哲学的回答,因为美在那里,趣味在那里。在我看来,美与趣味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来说,摄影是为了记录我们的生活,当然,我们的生活里也不都是美与趣味,所以我也愿意记录那些可能既不美也不有趣的时刻,因为我们同样也需要对抗遗忘,还有什么记忆比影像记忆更真切呢?我常常无法抑制自己内心这样的煽情幻想:我死后,我一生所拍的片子存入一个硬盘并放入一个密封的铁盒,这个铁盒和我一起埋于黄土之下……很多很多年过去了,一个拾荒的小孩,看到一堆被野兽撕咬散架的白骨,白骨旁边有个黑乎乎的盒子,盒子已经锈迹斑斑,他捡起了盒子……那年的银河系10大考古发现之一是:影像再现一个古盲荒时代男子的一生。

考虑到这一点,在举起相机的时刻,常常让我有种神圣感,本着为后人负责的态度,我们摄下的东西已经就是历史,在美与趣味之外,我们也需要追求真实。而历史不应该是被摆拍的,真实的生活从来只能是捕捉的,当美,趣味,真实在我们眼前出现,我们需要马上端起相机,按下快门,在我看来,这一切才赋予在职业摄影师之外的业余摄影者以意义。我们为什么而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机器?这就是我的回答,端起相机,然后按下快门。就这么简单。而当今摄影器材的发展,专业领域的大光圈,大机身渗透到业余摄影领域,严肃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热衷的中端机也一再越做越大。另外一个弊端是,这些大家伙会让女性摄影爱好者望而却步,在我看来,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这可能导致了也许在一切视觉艺术领域里,摄影是男女比例最不协调的一种,如果你和我一样看了很多女摄影师镜头下那种伟大感性力量,你就会和我一样觉得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当你花半分钟拿出你的相机,举起那又大又长的炮筒时,你面对的可能不是真实,而是感到被骚扰或者被侵犯的愤怒眼神。不要告诉我FF,120的画质如何如何好,如果功能不能很好serve我的目的的时候,这些功能在我看来就是多余的。在这个意义上,我很欣赏最近Pentax推出的K-7,作为世界上最轻可能也是最小的中端APS画幅DSLR,它也许代表了在画质与便携性中寻求均衡的最完美平衡点。Olympus的M3/4系统同样代表了这种努力,相对K-7而言,它更focus在便携性上。在pentax系统里,K-7加上精致小巧的3公主Le头和在各家中最全面的饼干头系列,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系统能体现“记录生活,简约之美”的摄影理念。所以,如果FF不能做到像K-7那样的尺寸,我是不会考虑的。

我期待有一天,当我从裤包里掏出我的Pentax FF相机,旁边的老婆笑着说,你的FF真重,我的APS画幅的放在钱包里就好了……

2009/03/02

Turandot(图兰朵)

周末在Academy of Music看了一场歌剧[图兰朵],说是看歌剧,这是恰如其分的,因为除了能enjoy视觉的部分:舞台的效果和演员的表演外,对于歌剧,对于唱功等等,我头上的这对耳朵基本上就是白痴。
图兰朵当然是经典的德国人席勒YY古代中国而编的一个故事,而把背景生搬硬套的放到了中国。而后意大利人普西尼改编成了歌剧,只是还没完成,他就一命归天了。70多年后,意谋张导演了山寨版的图兰朵(XTQ语),图兰朵从而在中国人尽皆知。
王子公主,希望鲜血,强吻消融美人心等等,一听就不是什么中国元素,而演员服装设计也是超级雷人,比如大臣一个个都打扮成神话里老寿星或是星球大战里那个长着又高又突脑袋那个大师模样的样子,皇帝,大臣,侍卫的服装业五花八门,有的像京剧里的丑角,有的像清朝服装,有的像唐朝服饰,总之,光怪陆离的很。不知道是不是歌剧的扮相不重要,饰演王子Calaf的演员完全是个武大郎,和公主站一起简直矮半个头,要强吻公主简直恨不得是要垫小板凳。这种情况,在中国戏剧京剧,昆曲里面大概不会发生吧。另外,最漂亮的演员不是公主,而是饰演柳儿的阿尔巴尼亚MM,看到MM自刎那段,心小痛了一下,彻底赶跑了俺的瞌睡虫。
另外就是回来看我拍的片片的时候觉得很guilt,不知道坐我们旁边的老头老太太当时是不是要崩溃了,因为我实在实在忍不住把相机掏出来,而K10D的快门声又是除了名的清脆有力,尽管我尽量在音乐声比较大的时候按下快门,可是有时候还是难免判断不准。当然可能更让他们崩溃的是我们的一系列对话(有一对中国老夫妇,所以应该听得懂我们说话):
PP语:上一幕你睡着了么?
LD语:我看见你睡得眼镜都要掉下来了
XJ语:这一幕比较精彩,我基本上没睡


这张片子可以看出歌剧在西方的观众群是个什么样子

用明显的冷色调渲染公主要杀人时候的腥风血雨













乐队



左边的MM就是我喜欢的柳儿,这是谢幕部分了

2008/09/02

一个毁容文艺男青年的爱情悲剧----- 歌剧魅影观感


周末同几位小友赴百老汇观音乐剧歌剧魅影,几点感想分享如下:
剧情就不用多说了,都是脍炙人口的事,简单说来就是1个文艺女青年(克你死)1个文艺男青年(方特木)和一个贵族男青年(纳污尔)的三角恋故事.

1开始就看得出来文艺男青年的悲剧多半是注定了的, 第一,文艺男青年长得不帅(毁容貌), 所以作为妙龄文艺女青年的克你死刚开始被带着面具充满神秘感的哥特式文艺男青年方特木所吸引,以其说是因为方特木的才华,不如说是出于少女对神秘化个性化异性的向往; 第二, 文艺男青年有才无财, 当竞争对手贵族青年”财”俊纳污尔出现后, 方特木对克你死仅存的那点吸引力在帅哥兼富公子纳污尔出现之后也荡然无存了,更何况克你死当然知道,在方特木帮助下事业出于上升期的她,当然知道在巴黎娱乐圈, 和千夫所指的二八不着调的文艺男青年方特木混在一起无异于自毁前途.
克你死当然作了个用屁股不用脑就能做出的选择,投入了纳污尔的怀抱.

可怜的方特木, 让小龙套克你死成了腕,成了角, 最后还落个被克你死和情人设计追杀的下场, 方特木心中之痛可以想象. 最后一幕献吻让我觉得从原作者勒胡到音乐剧编剧韦伯都是俗人, 克你死明明知道方特木宁愿自己死也不会对她怎么样, 装逼的献个吻, 换来和情人的逃命, 不要告诉我克你死的吻唤醒了方特木的人性(最恶心网上的这种解读), 既然方特木就要毁了克你死和纳污尔的爱情,那为了证明它,索性2人殉情好了, 而作为哥特式悲剧的结局, 方特木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爱人和情敌,然后自杀,这才足够哥特,足够有悲剧感, 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让人们YY从此克你死和纳污尔过上了幸福地生活

都说法国人浪漫, 可是在我看来,这个源于巴黎歌剧院真实故事的歌剧严重的不浪漫.

其实, 自古毁容文艺男青年多薄命, 方特木让我想起梵高,同样的其貌不扬, 同样的才华横溢, 同样的拥有炽烈的感情, 也同样悲剧的结局.

不过剧场的用光和舞台效果真是牛屄,特别在刻划方特木幽灵效果方面,简直是叹为观止,不知道舞台设计是谁,等8g出来,应该再去看看他的其他作品.

听说韦伯在剧中一段曲子是剽窃Pink Floyd 70年代的作品Echoes, 汗颜自称P.F.迷的我完全没听出来是哪一段, 等把歌剧down下来和Echoes仔细比较听听,还是人家Waters有境界, 主动撤消了对韦伯的指控

2008/08/06

给李白,东坡,黛玉发台单反

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应该是写意,这一点无论从中国绘画,诗词,音乐等等都能体现出来,特别是绘画和诗词,名作和名句基本上都达到了写意的极致,往往是了了几笔,不经意几字间就达到境界全出。举个例子,湘云和黛玉中秋对句: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短短10个字而烘托出这种凄冷,衰敝之感,而其中包含的静与动(鹤与花)的对照,天空(冷月)与大地(寒潭)的对照,寒与冷的相映,实与虚的对照(潭鹤月花为实,影魂为虚),而其中字字对人物的影射更是令人叫绝。这种美无疑是写意的美,看过句子,我们脑中无疑会深刻的体验到所写之清冷印象,可是却又毫无细节,因为这不是写实的,在减去了所有细节之后,高度的抽象简化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无独有偶,有人说摄影就是一门减法的艺术,在我看来,减法和写意颇有相通之处,2者的共同点都是通过高度的抽象,减去细节,达到刻画或者深化主题的目的。
近期观一些大师的摄影作品,更是让人深有体会
帽子 约翰.海巨格
无论是帽子和面孔,都没有细节的刻画,近乎只剩下轮廓和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产生令人惊叹的美



人像实验照 杰米.菲利蒲斯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减法做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也就达到了写意的极致


纽曼成名作 钢琴前的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
独特的构图可和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运用的多种形式对照相比,比如横竖线条的对照,人物形成的小三角,支架的中三角和钢琴形成的大三角的对照,对角行的明暗交错排列的对照,在写意上,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还能给这张相片再减去什么元素了,这是张没有细节的照片,可以想象的是它给人留下的印象肯定会比任何钢琴家头部特写充满细节的相片更令人深刻


如此看来,写意大师和减法大师在运用相同的美学规律达到不同的表现形式,给李白,东坡,黛玉们一人发个单反,过了技术层面这道坎之后,他(她)们很快也就成为摄影大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