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0

一个杀戮世界里的孤岛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在我看了2007费城凶杀案(Homicide)地图之后的感觉,在这个地图上,可怜的大学城(University City),也就是宾大所在地,犹如一个孤岛,它的东,西,南,北都被那悚人的红点所代表的392起凶杀案所包围了。
这个号称美国最古老,最有欧洲味的城市,会成为下一个底特律么?

ZT:瓦尔登湖畔的木屋和第三帝国的权杖

转自一朋友的blog

人们对金钱、权利和荣誉等如同对美食和美女一样,都有本能的欲望,只是这种欲望的程度和达到的方式不同。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客观的讲,无所谓高尚与无耻,关键是你自己怎么想。卢梭可以在瓦尔登湖边上的小木屋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中获得一种看上去让人羡慕的超然的淡泊;希特勒却也能从第三帝国的权杖中体会征服和占有的满足。抛开他们各自目的性质的问题,至少两者都是在坚持自己的选择。
问题是,这个世界通常是由不得你自己的。

偶补一句:
问题的问题是,在这个由不得你的世界你还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么?

夏虫

看了首现代诗

夏虫   文 / 北山木郎
  
  它们是夏虫,夏虫决不与秋虫为伍
  夏虫的歌声铿锵,一点也不感伤和婉约
  它们是一只只机械表或八音盒,发条上足了劲
  夏虫是苏东坡,不是李清照
  自己操着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
  夏虫是咔咔生长的季节身体里的一小段坚硬的骨骼
  夏虫不照冷月的镜子,不流清露的泪水
  七月流火,它们蘸着火光打磨自己
  或者是十万把刀锯,一起在黑夜

“夏虫是苏东坡,不是李清照”一句很有想象力,偏生苏东坡有一句:难与夏虫语,永无秋实悲。
看来比之东坡居士若夏虫,老先生多半是不干的了。这不,俺这镜头下的夏虫看似也婉约得紧,竟是像李清照柳永多一些了,呵呵。


2008/07/19

急雨-蛙鸣-荷塘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话说这美东蛮夷之地虽无黄梅季节,可偏偏让我们在hiking路上突逢急雨,也难怪,一路上不知道看见多少只青蛙(癞蛤蟆)蹦来跳去,想起小时候念的童谣:又出太阳又下雨,青蛙出来讲道理。





今天尤其惊艳的是看到一处精致的莲花,若不是毒日当头,金发碧眼比基女戏水于左近,吾几以为吾置身于一江南荷塘间也。脱了鞋入水中准备拍几张微距,只可惜水中石滑脚痛,每每又担心相机摔入水中,按了几张,殊不满意,也罢,此美景入眼与入镜不可兼得也。

夏日林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有首《山居秋暝》:

中间有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句若改成:夏日林间照,清泉石上流
的话,倒挺合今日在Delaware Water Gap上hiking所观之景




2008/07/18

人文的缺失

把这段时间的片子放在一起看,发现一个现象,大部分片子或者说出彩一点的片子不是20mm以下的广角,就是100mm以上的长焦。前者自然大都是风景的片片,或者用鱼眼拍一点有视觉冲击力的感觉,而后者不是人像就是用长焦端扫街或者扫动物。
而在28mm,35mm,50mm这些人们常说的人文焦段上,出彩的片子甚少。特别是35mm,没有广角的冲击力和长焦对空间的强烈压缩,拍的照片都很平实,能使观者更注重照片的内涵而不是它的表现形式,感觉真实而不夸张,要想平实而不平凡的话只能在片子的内容和内涵上做文章。在这样的焦段,它们能使摄影师和被拍者保持着一定的心理和物理距离,不会令被拍者产生一种被侵犯的感觉而又能让摄影师融入事件所发生的环境当中。
也许用好人文焦段才意味着真正开始关注片子的内涵,而不是靠镜头的2个极端(广角和长焦)拍些看似吸引眼球其实可玩味的余地有限的片片。
以后要改变出门喜欢带一把头的习惯,或带43mm公主,或带28mm手动头,在APS-C画幅上,让我学习用好人文焦段吧。

"佛手"与彩珠 or 掌上明珠

2008/07/17

再谈Sigma 17-70mm

这个头用到现在,可以说一说感觉了。个人觉得此头拍风景真是不错,色彩,锐度都够赞。虽然有微距功能,可是微距的片子并不出彩,仔细研究了下,好象锐度,虚化都可以,唯一欠缺的是缺少点立体感。比如这张,体会不到花与背景之间的距离感

相比之下还是风景片比较讨喜,个人觉得并不输DA*16-50,除了不防尘防水,没有SDM

Acadia溯源



仔细想来美国的地名不外乎来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1 借用原欧洲地名, 如新英格兰, 剑桥(哈佛,MIT所在地),New York
2 印第安土著历史,如阿巴拉契亚山脉,切洛基
3 借用早期移民征服者的人名或者历史人物,如Pennsylvania的名字就来自其早期的发现者William Penn,再比如华盛顿
4 早期地表植被或者地形特征 比如黄石,比如美国大街数不清的Spruce street,Pine street,Chestnut street什么的
5 数字,这就不用说了,美国的大城市大都有1,2,3,4,5......数字命名的大街,最著名的如纽约第五大道已经是世人皆知了

刚看到Acadia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有点疑惑,好像这不属于我以上所列的任何一种情况,印象中并无欧洲地名叫作Acadia的,这个词似乎感觉也不像来源于印第安语,也不像人名,更不是代表某种地表特征的词。Wiki查了下更迷惑了,Acadia本身其实是一个大的地理概念,是指原来法国在北美大陆东北部的殖民地,从加拿大的东魁北克,Maritime省,到整个新英格兰,向南一直延伸到费城。呵呵,搞半天,俺们费城也属于Acadia。至于Acadia国家公园其实历史上叫作Lafayette National Park,是为了纪念Marquis de Lafayette(一个美国革命的法国支持者)。直到1929年才改名成为Acadia国家公园,wiki上Acadia NP的条目并没说Acadia这个词的来源,于是继续考据。终于在NPS的网页不起眼的角落发现,Acadia这个词来自最早的大西洋海岸的意大利探险家Giovanni Verrazano,在1524年他看到这片海岸让他想起了希腊的Arcadia,真相大白,原来Acadia是从Arcadia化来,看来还是没有逃出俺归纳的第一种情况。Arcadia这个希腊地名又来历如何呢,继续考据发现还是很有意思的,Arcadia其实是来自古希腊神话的Arcas,说起来这还是沾花惹草的他爹宙斯造的孽,话说风流成性的宙斯(Zeus)和希腊一个国王Lycaon的女儿卡丽斯托(Callisto)在森林偷偷生下一个孩子,这就是Arcas, 宙斯(Zeus)河东狮吼老婆赫拉(Hera)知道后勃然大努,于是把卡丽斯托(Callisto)变成熊。卡丽斯托(Callisto)的儿子阿卡斯(Arcas)長大后成為一個出色的猎人。一天阿卡斯在森林中看見一隻大熊,那正是卡丽斯托(Callisto),卡丽斯托(Callisto)忘了自己是一隻大熊只是緊緊的看著阿卡斯(Arcas),阿卡斯(Arcas)自然不知道那是母親,只覺得被緊緊盯著而害怕,於是舉手引弓,向大熊射去;宙斯(Zeus)看到這個情境,千鈞一发將箭止住,更將阿卡斯(Arcas)也变成熊,赶到天上,卡丽斯托(Callisto)因而形成大熊座,而阿卡斯(Arcas)成為小熊座。但赫拉(Hera)並未因此而平息怒火,她央求海神欧凯亚诺斯(Oceanus),不准他們像一般星辰一样入海休息,因此大熊座及小熊座永遠也在天球的北极旋转,不會落入水平线下。

在Acadia的有一天晚上,繁星点点,茫茫夜空中,是否忧郁的阿卡斯和卡丽斯托就注视着在人间Acadia的我们呢?